梁挺福:2017年高考作文练习(十三)——家风家训
2017-05-31 11:38:22圣达信教育文章作者:梁挺福
年年岁岁高考相似,岁岁年年考生不同。
不知不觉中,2017年高考正向我们走来,梁挺福式的《2017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又如约与高三家长和考生见面了。
每年的《高考作文大猜想》撰写肯定是我高考前一道足够重视的大作业、大任务。从2010年到2017年,一年一度的梁挺福式《高考作文大猜想》已经整整陪伴大家度过8年。在长达8年的抗战和坚持中,我为之付出了太多太多,每年一整年的悉心准备和高考当天的惴惴不安,每年要承担着太多的期待和煎熬,当然了,每年也会享受着来自四面八方家长的感激和问候,真的是痛并快乐着!
2016年,老梁推出《高考作文大猜想》的第7年!在保持以往年年都有命中的基础上,2016年,老梁的《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几乎全部命中!全国I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天津卷、北京卷、山东卷、浙江卷、上海卷等……全面开花!一口气“承包”全国各省份高考作文真题(具体命中的高考作文题见:本书第二篇内容——“这些年,我们一起命中的作文题”)!如此之高的命中率绝非偶然,更非运气所能解释。一切来源于老梁的专业、专心和专注,以及365天360度的研究,唯此方历练出了自己在高考作文研究方面的“独具慧眼”与“真知灼见”。
回顾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一出炉,就引来一片惊呼。这道占据语文考卷半壁江山的试题自然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议。2016高考增加了使用统一命题的省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6省份继续实行自主命题,全国共有9套试题。从宏观上看,9套语文试题命制的作文题有四个“一致”:即与高考“考纲”的指导方针保持一致,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保持一致,与考生的生活实际保持一致,得到大多数人的一致认可和赞同。
对于高考作文的大猜想,我们猜的不是题目,而是套路,是命题规律。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社会性、时代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特别是近年来,在命题工作中更加注重渗透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并将之内化为行为准则。
根据对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方向的研究与分析,我发现,高考作文命题专家越来越倾向于在试题中暗含热点事件,以引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进而考查学生由表及里或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作文题作为考试内容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蕴含并集中体现高考的育人导向。经过上文的点评分析,细心人也早已发现此规律。于是乎,针对每一个猜想主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入分析,挖掘素材背后的不同内涵,能考到固然很好,考不到也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素材积累机会。
总而言之,今年的《梁挺福:2017年高考作文大猜想》依然沿用前7年的模式,“高考作文大猜想”一共有十六大内容,每个内容都浓缩为一个精短扼要的题目,每个内容都由3个要素:题目、素材和点拨组成。这样架构方便于家长和考生深度理解,容易挖掘素材背后的真实内涵。这十六大内容几乎覆盖了当前的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时事热点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命题者最想通过以试卷的方式跟未来的社会建设者进行对话和交流,来考查考生的所思所想,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优秀文化教育的发展。古人云“文以载道”,作文还真能反映考生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认识,培养人格力量与文化使命感。
【作文猜想十三】家风家训,传播精神文明正能量
一、作文素材
素材(一)
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于北京逝世。她是丈夫钱钟书口中"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过《唐·吉诃德》,出版过《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作品。
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用千万稿费资助寒门学子……先生的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是当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闪光点。
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她是钱钟书夫人,"先生"这个称呼,放在女人身上,带着浓浓的民国味道。能称为"先生"的女人都是不普通的,要有大学问、有风骨,真正的读书人。她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了,也给那个时代画上了句号。
素材(二)
《我们仨》是杨绛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的生活回忆录。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以对梦境的描写,隐喻对失去家人的隐忧,作为进入第二部分的引子。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以一个长梦的方式,描写了三人相处的最后一段日子,丈夫和女儿先后生病住院,她一人奔走于两处,照顾他们。最终,她还是失去了他们。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叙了自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至1997年、1998年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先后离世,一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六十多年的时光,风风雨雨,点点滴滴,普通、平常却又爱意充盈。严格、良好的家风润物无声地渗透在一家三口为人、治学、生活的点滴之中,自强好学、忠恕为人的好传统弥足珍贵。
素材(三)
一个年轻人很崇拜杨绛,于是就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对杨先生的仰慕之情以及许多人生困惑。杨绛回信,除必要的寒喧和鼓励晚辈的句子外,还写了这样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二、构思点拨
《我们仨》中的家,是一个平常的家。生活的磨难丝毫不能折损他们对高贵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良好家风的传承。这个家的背后是家人的相互扶持,是好传统的代际传承,纯洁的家风令人向往。
家风,是一个大家庭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的传统风尚,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也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家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说起家风,不得不提到我们很钦佩的一位大师,就是杨绛先生。曾经有人这样概括先生的一生,"她既是模范的贤妻良母,又是一流的学者作家,她无愧学富五车,但温文尔雅,虽是人中龙凤,却谦虚低调,她用"风雅"二字诠释百岁人生"。杨绛先生的逝世,被文化界看作是一个时代的逝去,一座灯塔的消失。地位如此重要,和先生的文化造诣和自身修养必然息息相关,而造就先生风雅终身的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家风。众所周知,"无锡杨家"是文化界不折不扣的名门望族,风雅之气,实际是"家风"使然。当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优秀的品德是形成优良家风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也曾说过:"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很快就会失去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到底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活得体面而有尊严,怎样传承中华文化,怎样推进文化进步,是迫切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指出了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家风也是德行素养、立身创业的精神滋养。党员干部更要树立良好家风,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家人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自立,为廉洁为政为官提供精神支撑,为推进优秀文化建设做出行动表率。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家风正,则社风正、民风正。美满的家庭、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能成就好的个体,更能建成强大的国家。
延伸阅读:
【2014年作文猜想五】家风劲吹,良好风气传递新气象
【2016年作文猜想六】孝道为先,反哺父母共建暖潮流
上期内容回顾:
下期内容预告:【作文猜想十四】敬畏规则,法治思维养成有必要